前奏
高中的成绩并不理想,
上的学校也理所当然的配得上我的成绩。
选择专业的时候,一开始我是选择了计算机相关的专业。
奈何当时迷茫,在家里人的建议下,转成了我不喜欢的土木相关的专业。
我并非全能选手,对于土木我的兴趣不高,也学的一般,勉强应付毕业。
回看,家里人越是期待的事情,我越容易搞砸。
副歌
未上大学,有耳闻学生组织有趣。
进大学后,便顺理成章的加入了学生会。
对于学生会的评价,不同人有不同的见解。总体来说,我没有成为一个让人讨厌的人。
大学中,同班同学姓名记不全,但是部门中成员的名字会被牢牢记住,室友就不用说了嗷,朝夕相处两三年呢,
运动会,迎新会,表彰会,比赛,部门的生日,嗯,宝贵的回忆。
曲终
大一是部员,大二是部长,大三是牛马。
大三了,必须要花时间思考我毕业之后应该去做什么了。是上工地,还是做自己感兴趣的事。
最后结果,我感觉我还是不太能吃苦,砖头也确实有点烫手,还是决定了自学计算机相关技术。
也是走上了正途。
人散
我深知我们都是不会去主动联系的人,如果没有学生会这个集体,让我们产生关联,我们的关系是维系不了的,至于说的什么就算不在学生会了,也要常联系,仅仅只是一些漂亮话。
我的性格如此,如果没有事情让我们产生联系,我们的关系大概率就止步于此,就算偶尔能撞见,也只是简单的寒暄两句,是没有办法回到从前的。从小到大,无一例外!
大三了,上学期还是一起围坐在操场上喝小麦果汁,眼里闪着小星星和大家说着被粉饰过后的爱情故事,听完乐了,我也乐了。酒过三巡,有人吵,有人闹,有人哭着喊着要吃健胃消食片,我也不说是谁,这个确实挺讨喜。
后来啊,因为没有学生会的交集,加上我毕业将至,再后来,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,月亮下了山,星星也失了约,我们都弄丢了一些人和事,尽管你现在变得比以前优秀了。
也只是留在了微信联系人列表中,平日靠着点赞联系。
AI优化版
【青春协奏曲】
Ⅰ·前奏:错位音符
高考成绩单像首未完成的变奏曲,每个数字都敲打着平庸的节拍。填报志愿时在代码与钢筋间游移,最终让家人的期待谱成了主旋律。在土木工程的五线谱上,我始终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升降记号——那些混凝土配比公式是他人撰写的乐段,我的手指总在测绘仪上弹出走音的颤音。
Ⅱ·间奏:和弦共振
学生会的舞台却意外奏响明亮音色。招新海报是青春的第一张唱片封面,我们这群各怀心事的乐手组成奇妙乐团。运动会的鼓点、迎新晚会的琶音、深夜策划案的复调,在综合楼208室发酵成琥珀色的乐章。那些被刻意记住的名字,最终都成了生命谱系里的特殊音符。
Ⅲ·华彩段:变调抉择
大三的休止符来得猝不及防。工地实习像段刺耳的噪音实验,安全帽压不住对键盘敲击声的渴望。当同龄人在考研与就业间对位演奏时,我悄悄改写了乐谱——图书馆的晨光里,JVM编译器正吐出崭新的旋律线。
Ⅳ·尾声:渐弱休止
毕业季的疫情如同突降的弱音踏板,让所有狂欢戛然而止。那些说过要常联系的承诺,终究散落成通讯录里沉默的黑色音符。偶尔划过的朋友圈点赞,像散场音乐后零星的掌声。终于懂得有些相遇本就是限定演出,我们在彼此的人生剧场亮过相,便已完成最动人的即兴合奏。
(后记:后来在代码世界重写命运总谱时,总会想起学生会办公室里那台永远跑调的钢琴——原来有些走音,恰是青春最珍贵的和声)